《大明王朝 1566》中胡宗宪评价赵贞吉有宰辅之才,是否过誉?
更新于:2025-04-14 21:13:27

这句话体现了胡宗宪的官场话术的智慧,也更加说明他看透了赵贞吉。

我们来分析一下,这里面的各种原因。

我们要明白,胡宗宪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,对谁说的。

这句话是胡宗宪“告病还乡”的路上对海瑞说的,当时他在劝海瑞不要辞官。

海瑞辞不辞官职,和他胡宗宪有什么关系呢?

胡宗宪说,他劝海瑞不是为了海瑞,也不是为了什么老百姓,这些都是太场面的话,他劝海瑞是为了他自己。

胡宗宪是懂得海瑞的,当说完这句话,海瑞就做直了身子仔细听。

胡宗宪接着说,自己这次请病假回家,目的就是再也不出来做官了。从此就告别官场了。

他什么都不在乎了,但在乎一个东西,就是“浙江的老百姓不要骂他。”

也就是说,在他还在任浙直总督期间,他希望海瑞不要辞职。

他希望海瑞保住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声。

那这句话说完,为啥提到赵贞吉呢?

海瑞暗示自己和赵贞吉有点矛盾,赵贞吉不会再让他继续留任淳安的,更不会在浙江。

赵贞吉要把他调到曹州做知州。

这个时候,海瑞其实已经很直言了,说自己得罪了上司,要被调走。

那么,胡宗宪怎么说的呢?

在这种情况下,胡宗宪说了一句:赵中丞(赵贞吉)这个人我了解的比你多一些,他是有宰辅之才,但就是容不下不听话的下属。

既然知道海瑞和赵贞吉不对付,还这么夸他?对吗?

其实,这句话太值得玩味了!海瑞听懂了,只是题主可能没太懂。

前面我们提到,胡宗宪不想让海瑞走,是为了自己,让海瑞在浙江,保住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。

那么赵贞吉既然有宰辅之才,为啥胡宗宪不让赵贞吉来做这件事呢?

胡宗宪和赵贞吉可是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啊,赵贞吉做不是更好嘛?

其实胡宗宪在赵贞吉不借粮给浙江、把胡宗宪本家当工具利用之后,他已经把他看得透透的!

他说赵贞吉有宰辅之才,其实再说,赵贞吉这个人根本不替老百姓着想。

他拥有对上意的揣摩能力对权力规则的适应能力,他太适合官场这一套体制了。

赵贞吉的“宰辅之才”建立在对百姓疾苦的漠视上,如借粮时推诿、推行“改稻为桑”时牺牲灾民。

胡宗宪表面夸赞其能力,实则暗讽他“精于权术,疏于民生”。

这种讽刺在两人的对话中也有体现的。

例如,胡宗宪曾质问赵贞吉:“你读的是圣贤书,还是帝王术?”(剧中台词),直指其价值观的扭曲。

但是胡宗宪为啥不直说赵贞吉太懂官场,太会对上级巴结呢?

因为胡宗宪更知道,赵贞吉心眼也小啊。

在他辞官之际,他不想自己任何话术成为把柄,给自己惹麻烦。夸夸赵贞吉,说不定他能替他办点事。

当然,这句话的内涵,海瑞全然懂了,所以才这么心平气和和他说自己的志向和需求。

这就是胡宗宪的官场智慧啊,看上去是赞誉,其实只有在上下文语境中,才能知道他的真实目的,也就是说当时只有海瑞能懂这个意思,如果旁人听一两句传小话给赵贞吉,是理解不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