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亳州晚报
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牡丹盛景,与晚春的塞北暖城“撞了个满怀”。
缕缕清香,片片花瓣,摇曳在春风中。近年来,鄂尔多斯整出了新“花活”,将牡丹种植融入文旅发展脉络,打造出“北疆牡丹”的“花语”,成为内蒙古乃至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“牡丹之城”。
而这,不只是牡丹国色的绽放,更是深厚文化底蕴的“活化”,成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一路“繁花”。
“草原牡丹”:从历史深处走来
牡丹,在鄂尔多斯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基因与民族交融的印记。
据考证,这片热土有着久远的牡丹种植历史,清代准格尔旗王府牡丹园遗址的发现,便是最有力的印证。这座王府园林曾以“布尔陶亥”(意为“青色的河湾”)为名,水草丰茂间点缀着争奇斗艳的牡丹,成为草原贵族雅集赏花的胜地,而在民间传说中,昭君出塞时携带牡丹种子,沿途播撒于鄂尔多斯大地,更赋予牡丹“和亲使者”的浪漫色彩。
今日的鄂尔多斯牡丹,既是历史的延续,也是创新的成果。2017年,鄂尔多斯植物园首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启幕,13万株牡丹涵盖红、蓝、绿、紫、白、粉、黑等九大色系、120余个品种,共占地400多亩,成为西北地区牡丹种质资源的“活体博物馆”。至2024年,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园牡丹种植面积达3.6万平方米,拥有4万余株牡丹、2万余株芍药,品种数量居西北之冠。
从历史遗存到现代引育,牡丹已成为鄂尔多斯生态惠民、文旅融合的“解语花”。
塞北“国色”:花开时节别样红
每到牡丹的花期,鄂尔多斯的赏花人便“出动”了,绝不会错过家门口的“国色”,而外地游客通常都会惊诧于牡丹何以与暖城的“相得益彰”。
因为,鄂尔多斯地处干旱半干旱区,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干旱少雨的气候本非牡丹理想生长区。但鄂尔多斯通过科学引种与生态改良,赋予了牡丹别样的生命力。花瓣如雪、蕊心透粉的“雪映桃花”、重瓣层叠、色泽金黄的“富贵满堂”、皎白花瓣、镶淡紫边的“月宫烛光”等等,这些本土命名的品种,完美融合了西北牡丹的坚韧与中原牡丹的华贵。相较于南方牡丹,鄂尔多斯牡丹花期虽稍有不同,但花朵更为硕大、花色更加艳丽,花香也更为浓郁醇厚。
在花期的“安排”上,鄂尔多斯将牡丹与芍药的搭配种植更显匠心。芍药花期稍晚,与牡丹形成“接力绽放”的效果,大大满足了游客的“观赏欲”。例如,在鄂尔多斯植物园,整个晚春时节,有近20万株牡丹和芍药接连上演“国色大秀”,其中不乏最为珍贵的以紫色著称的“紫楼闪金”牡丹和以黑色著称的“夜光杯”,成为鄂尔多斯赏花季的牡丹“宠儿”。
以花为媒:激活“流量密码”
在鄂尔多斯,“花非花”,而是正在开启一场属于牡丹的“流量时代”。
鄂尔多斯的牡丹产业不仅局限于花卉种植、观赏,还延伸到了文旅、康养等多个领域。每年5月,鄂尔多斯化身“牡丹之城”,以文旅节庆撬动全域旅游,结合“中国旅游日”开展文旅消费券、景区门票减免、演出优惠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文旅惠民活动,吸引了周边大量自驾游、过夜游、康养游的游客,直接拉动餐饮、住宿、文创消费飙出“新流量”。
在第八届牡丹芍药文化节上,除了传统的牡丹鉴赏、文艺汇演外,还特别推出了“十二花神巡游”“汉服游园”“星空夜游”等活动,重现古风雅韵。在婚礼文化园入口,古色古香的牌楼下游客络绎不绝,园内牡丹花丛与红色绸缎装饰交相辉映。花丛间,身着蒙古族盛装的新人正依照鄂尔多斯传统婚俗举行仪式,马头琴声悠扬,祝颂人吟唱着古老的祝福词,游客们驻足围观,用镜头记录下这充满民族风情的美好瞬间。
“没想到赏花还能学到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!”来自西安的李敏兴奋地说,“孩子们在互动体验区亲手制作了牡丹香囊,我们还参与了模拟婚庆的‘献哈达’环节,既有趣又有意义。”
从历史遗迹到现代盛景,鄂尔多斯牡丹绽放出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,更是一部生态、文化与经济的交响曲。这些娇嫩的花儿,正以坚韧之姿破土于北疆大地,以包容之态融合多元文化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芳华更暖,国色无限。在这个晚春,不妨走进鄂尔多斯,在牡丹花海中触摸历史的温度,零距离“直击”暖城的人文之暖、生态之暖。
(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苑雪璐 张晓艳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