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中最后一卦为什么不是水火既济?而是水火未济?
更新于:2025-04-03 00:42:21

未济卦和结局遗憾有个铃铛的关系!

题主既然看易经,你乾卦总得看一眼吧。

你看一眼乾卦,你总得看一眼乾卦的卦辞吧?

用九,见群龙无首。

啥意思?

继续大象辞:

象曰: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。用九,天德不可为首也。

什么叫天德不可为首也?

就是首尾不可相分

日常中间我们所谓的圆满大结局,这玩意儿就是“首尾相分”,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捋顺了,头是头,尾是尾,是不是听起来很好?

很好个铃铛!

用事之人,若是不知道一切首尾,皆是权宜,那就是坑了自己又坑别人!

古今中外就没有事情是有头有尾的。

图这个,就是死路。

朱元璋给自己长孙“拔刺”,大杀功臣,你说他有理吗?

有啊!

霍光的例子都算是好的,你看看赵匡胤这个后周“忠心护主”的反贼,柴荣在的时候他有多尽忠,柴荣死后他就有多反逆。

所以抑制开国勋贵,历代有之,但朱元璋做的是最绝的。

单胡惟庸、蓝玉两个案子,就诛杀3.5万人。

杀人多只是个表象,重要的是以明朝为界限皇权开始追求自己的绝对完备

历代帝王都要处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。

但这个东西其实还是个表象。

相权其实代表了一种对集权的制衡——分权。

拿唐代的“草拟—审批”制度来说。

草拟这个活儿,是宰相做的,被称之为墨敕。

尽管皇帝用“画敕”(朱批)的方式,来审批这个草拟到底可不可以颁行。

但皇帝原则上是没有草拟权的。

开元七年,唐玄宗曾经试图自己通过“墨敕”来提拔旧部。

当时的宰相宋璟明确反对,要求通过制度提拔,玄宗妥协了。

更不要说到宋的共定国是了。

这个东西,其实已经有了宪政的影子。

一旦一个国是方针被制定了下来,不管是好是坏,你会发现宋朝的整个政治风云都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。

北宋是王安石和宋神宗共定国是的熙宁变法。

后来支持也罢,反对也罢,整个北宋的兴衰其实被这个事情定了性的。

南宋呢、高宗和秦桧对金共定国是的“绍兴议和”,几乎就断送了南宋整个对外关系的积极有为的可能性。

所以,在明之前,皇权其实受到了相权为代表的官僚阶层的极大限制的。

在明之后,皇权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
毕竟不管是藩镇割据,还是权臣祸国,从皇权的角度,似乎都和这该死的官僚体系并不能完全服从皇权有关。

所以,从明开始,皇权的至高无上(祖宗之法)开始极端化了。

大杀权臣,之所以要广泛牵连,就是要借机消除官僚体系中的士大夫因素。

皇权需要的官僚,用现代政治用语就是完全依赖皇权的职业官吏。

就像罗马帝国的职业军人对共和良家子的代替一样。

皇权在汉尚能保存的“王霸杂用”的士大夫精神,到了明之后,就变成了对祖宗之法(祖制)的绝对服从。

这就是为什么明朝言官制度看起来有多激烈,实质就有多依赖祖制的消极无能的原因。

唐的纳谏制度的所有积极效应,都建立在士大夫的相对独立之上,而明清两朝的言官制度,在一种职业化的熏陶之下,早已成为了祖制的犬马,哪里还有任何“规敕皇帝过失”的作用。

啊……我发现我这歪的都已经歪到月球上了……

我扯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什么呢?

我想说明从朱元璋开始,明清两朝的皇权都在追求一个“圆满”的解决皇权问题的方法。

吊诡的是,这几乎是皇权作为一个历史阶段走向衰落的根本标志。

皇权和相权的的纠纷,根本不是皇权的“麻烦”,而是皇权的生机。

如果调整这个纠纷的策略,变成了声称消灭一方,才能达成对另一方的成就——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一劳永逸的思维逻辑。

在易看来,这个逻辑是必死的。

为什么?

因为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既济卦的卦辞:初吉终乱

既济卦实际上是从泰卦来的,泰的周流,在既济卦那里走到了一个圆满的位置。

既济卦所有的出路都在初九的爻辞:

初九,曳其轮,濡其尾,无咎。

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首尾相接,而不是相分。

轮是坎首,尾是离初,既济卦无咎,绝对不能指向圆满,而必须是曳濡的相生相续。

一件事情,永远不会在一件事情内部获得有生机的完满。

皇权在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一种内部完满,也就是这个皇权走向死路的开始。

欧洲的皇权还在苟延残喘,无非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完满。

这就是既济卦:

你只能求初级(内部的权宜),求終则必乱。

当然,这是站在维护皇权的角度上,非常消极的视角。

所以,从既济上权衡,到上六就只能是“濡其首,厉”。

没有始终,只能在初的状态打转。

所以,到了未济卦,初六是怎么说的?

初六,濡其尾,吝。

执着于一事情的完成的有头有尾,就是“吝”。

一件事情在始终上的价值,不是在完成的圆满之上,

因为事情的推进只有在初期的时候,才需要作为一个目标的“圆满”

当一件事情做到终末,这件事情的生机,全部在——未济。

历史上,严格来说,没有任何一个事情可以做到圆满落幕

强求圆满就只能是丰卦上六:

上六,丰其屋,蔀其家,闚其户,阒其无人,三岁不觌,凶。

三岁不觌是无始终的象。

在事上求圆满,就注定了“无始终”。

所以,圆满之道只有一句老掉牙的话: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

这就是未济的上九:

有孚于饮酒,无咎。濡其首,有孚失是

有孚失是,象辞里是“亦不知节也”。

是、节,全是确定的意思。

说白了就是具体的、确定的——收获。

求圆满,就是求生生。

求的就是首尾相续,而不是首尾相分。

这个求就落不到“事”,

实际上我在上一个谦卦里就说个这个[1],一句话:

未济标注的就是——无成才能有终。

好了,妈呀!

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回答问题里最乱的一个了吧???

为了说明对事的圆满,我差点儿想要举一个左派死化的例子是如何促使了新右翼的出现的……

那估计就更乱了……(っ °Д °;)っ

所以,我也不做最后总结了

到此为止罢!

我命由我不由天
我命由我不由天
2025-03-25 14:35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