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为什么突然就不流行诗了,开始流行词了?
更新于:2025-03-28 08:27:08

其他人几乎说完了,补充一些视角。

首先概括一下,总结一句话:不是宋朝突然不流行诗,而是词也开始流行了。

另一方面,题主可能把「流行」和「文学史价值」等同了起来。我们说唐诗宋词元曲,且不论对不对,但往往是从文学史回溯一个时代,最具代表性的文体。这种「代表性」不一定跟流行挂钩。

就好像你不能用短视频来代表当代影视史。

而且需要注意的是,「代表性」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史叙事视角,这个视角未必是不刊之论。

拿明清来说,我们总会提到明清文学的代表文体是「小说」。

当然,这也是一种叙事视角。我曾经梳理过20世纪后中国文学史的叙事,将「小说」拎出来作为明清的代表文体,多少是因为世界文学史已向小说转向,尤其是19世纪后,整个世界文学史中,小说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。

而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,出于民族性考量也好,还是阶级叙事也罢也罢——小说是可以无缝接轨无产阶级人民叙事的,而诗词是典型的士大夫叙事,总之,是需要给「小说」留一个位置的。我们得有点排面,内宣外宣都需要不是。

虽然明清乃至民国,小说写作与阅读的主要群体,划分阶级成分,几乎是跟后世定义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依然没几毛钱关系。

然而,「明清小说」这样的叙事其实有不少人质疑。为什么?尤其是清代,如果你清代文学的阅读量足够大,就会发现,清代的「小说」除了拔尖的那几部,整个清代文学的核心,依然是诗词——无论是从参与者,衍生出的各种流派,相关的学术论著,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和规模。从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说,也不是清代小说能碰瓷的。

哪怕是普通人,可以随口说出十个清代诗人词人——袁枚、龚自珍、查慎行、纳兰容若、曾国藩、赵翼、钱谦益、林则徐、黄遵宪、吴伟业、顾炎武、黄景仁……

但你却很难说出五个清代著名小说家……曹雪芹、蒲松龄、吴敬梓到头了,就算你把石玉昆、李博远这些你说出来正常人都反应不过来的名字(吴敬梓很多人就反应不过来了)摆出来,清小说也显得相当形单影只。

当然,这其中很大的原因还在于,诗人群体和官僚群体重合度很大,林则徐谁不认识呢?

一些清朝的官员,哦,还有乾隆这种皇帝,你闭着眼睛摸,全是诗人。

所以我们不妨说,中国的小说一向薄弱,而清代的诗词依然很强。

当然,这也是一种视角。文学史往往可以从不同视角去观测,横看成岭侧成峰,观测角度不同,你或许能得出不同结论。

这可不是我胡说,你如果看过解放前的一些文学史,比如郑振铎的,那吹明清也不是吹的小说,而是民歌。

除此之外,就我个人而言,诗歌发展到唐代,确实在范式和内容上,占领了旧体诗大部分雄关险隘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不是「唐代」一夫当关,而是从《诗》开始到唐千年以来的积淀。

不过,确实也不能说完全写尽,诗直到清,都有所变化和发展。

只不过这种变化和发展,并不显得剧烈。很少有像唐及唐以前那样,爆发式地蹦出一些独树一帜、且能供后人研习的风格,不少唐以后的流派,都更像是对先人风格的精细打磨,或艰难地的开辟出一些新的眉目。更有一些风格与流派(如前后七子,茶陵派),虽有主张,但创作的结果更像是在先人的囹圄里兜兜转转。

虽然,我们并不能说,这就不是一件好事。然而,经验上,唐以后的诗,最具价值的那部分,如江西诗派的诗,或同光的诗,不得不说,从可读性与审美倾向上,更加贴近于文人群体,而非大众读者。

因此这部分诗人,往往只进入发烧友视野,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。我们得承认,黄庭坚的律诗,可能比李杜难读得多。而李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,甚至没啥阅读门槛。因此在大众传播角度,唐诗优于宋诗,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。

最后,就我个人而言,我是接受「一种文体写尽」这种说法的。若一种文体是一种语言组合游戏,那么排列组合,虽是无穷,但当其排列组合产出的作品超过某个阈值时,我认为,在体感上,是十分接近于「穷尽」的。后人哪怕有再多的创作,也不过是在不停在做相似度极高的模仿与互文。

当然,因为现实世界的变化,在晚晴民国后,乃至于当代,使旧的文体又焕发出新的生机,又是另一个议题了。

品读人文故乡—
品读人文故乡—
2025-04-13 10:47:22
人间有味是清欢
人间有味是清欢
2025-03-24 11:44:05
《宋朝的祛魅》
《宋朝的祛魅》
2025-04-01 11:35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