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场景中,叠加了三个BUG,这品控也是服了。
先不说把红薯认成玉米的瞎眼问题。
故事背景设定在五代到北宋初期,【《燕云十六声》是一款以五代十国末、北宋初期为背景的武侠角色扮演游戏】,玉米和红薯都还没传入。
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【明代】,有三条可能路线:
西北陆路说:玉米从西班牙传到麦加,再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,这也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路径。嘉靖《平凉府志》中对玉米的记载是玉米最早出现于方志中的记录,
嘉靖《平凉府志》
“番麦,一曰西天麦,苗叶如薥秫而肥短,末有穗如稻而非实。实如塔,如桐子大,生节开花,垂红绒在塔末,长五六寸。”
玉米的一些早期别名如“西番麦”“西天麦”“回回大麦”等,其传入路径指向清晰,与西北陆路的传播方向相符。
西南陆路说:玉米从印度传入中国西南地区,再逐渐向内地传播。这一说法最早由东方学家劳费尔在《玉蜀黍传入东亚考》中提出,并得到了何炳棣的补充。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嘉靖《大理府志》、万历《赵州志》等的记载。最早也是明朝嘉靖年间。
东南海路说:玉米经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之手传入中国的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。明代杭州文人田艺衡的《留青日札》中较早记载了玉米,称其为“御麦”,成为“东南海路说”的主要依据,有万历《泉州府志》中的“郁麦”、万历《龙川县志》中的“珍珠粟”作为证据。这几本也都是明代文献。
因此,玉米的传入与宋代八竿子打不着。
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。
《金薯传习录》【清代文献】是记录陈振龙将红薯引入中国的最早文献之一,文中记载大义:
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,福建商人陈振龙,在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购得薯“藤数尺,并得刈植藏种法归,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。依法栽植,滋息蕃衍,其传遂广”
据传,第一次把红薯藏在藤箱底层,过海关时被查了出来,没收。第二次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,试图拎着篮子蒙混过关,也被查了出来,这一次除了罚款还差一点坐牢。文中所谓“挟入藤篮试秘航,归来闽海勤耕织”之句,即是描述陈振龙的这次历险。终于在1593年5月,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,吊在船舷下,经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。